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人在大秦造反,开局抓了祖龙

第242章 科举考试内容,道家法家各三成,儒家一成!

  按照张策的性格,也不会过于追究胡亥什么。

  只要胡亥没有做过分的事情,那一世荣华富贵是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的。

  可是如今事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年来,无论是赵高还是李斯,他们都不甘于平凡,每个人都已经进入了大秦的政治漩涡,开始谋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无论是因为什么,都无法阻止他们继续拼搏的脚步,一切都是为了他们心中的信念。

  刚开始的时候胡亥可能没有这样的想法,但是过去了这么多年,胡亥也变成了这样的人。

  而且心中将张策当做了自己不幸的根源,甚至胡亥压根就不会隐藏自己对张策的恨意。

  这种恨意一旦开始,就会不断的蓬勃生长。

  胡亥现在也明白了,赵别说的并没有错,从最开始的时候,胡亥实际上就没有竞争的资格。

  若是以往的胡亥自然是能够接受这样的结果,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胡亥已经走到了这条路上,他没得选。

  等到下一次赵别再来到胡亥的府上,胡亥也就将自己的选择告诉了他,当真是和赵别所想的一模一样。

  于是赵别也同胡亥说了自己接下来的计划。

  “接下来还是不应该主动的去招惹张策,但是也无需去亲近他,只需要将自己手中所有的权势慢慢的转到暗处即可。”

  “所有可以动用的资源通通用上,但是这些资源也必须得用到自己培养的这些势力的身上。”

  “除此之外,此事不能过于声张,无论是陛下长公子还是张策,都绝非凡人。”

  “若是让他们察觉蛛丝马迹,定会暴露,届时所有相关的人,都难逃一死。”

  赵别还特意嘱咐。

  “今后主要就是要韬光养晦,在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并将其逐步壮大。”

  张策回来之后,王沅刚开始的时候还不乐意见到张策,毕竟现在的她大着个肚子不好看。

  而张策却直接推开了房门,一把将王沅抱住,说了很多心里话。

  王沅将自己照顾的很好,冠军侯府上下都对其非常的上心。

  随后,张策宣布科举制度正式开始。

  其实一切都准备好了,现在就只剩下最关键的那几步。

  首先就是选定科举制度的内容,这不是张策一个人就可以做决定的。

  如今的天下还是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科举制度不能将百家的东西都拿过来考一遍,所以科举内容的选择也决定了今后百家的发展。

  百家很重视这件事情,纷纷推出了最得意的门生前往咸阳城参加科举制度内容的选拔。

  既然要进行选择,必定会产生斗争。

  这样一来,仅仅只是三个月的时间,各种各样的斗法就应接不暇,最终才算是将其成功的确定了下来。

  道家以及法家在其中各占了三成,儒家和农家各占一成,剩余的两成便由其他的各家各派来划分,或者是将剩下的两成让其他的各家各派轮流来承担。

  不过张策仔细一想,虽说还剩下了很多,但是这两成究竟是由哪些作为主导现在还没有定下来。

  其他的那些门派若不是出现了一些天才,恐怕也难以与其相争。

  张策的这个行为就是想打破独尊儒术,让其他的学术能够有发展的机会。

  这改变了大秦的文化发展。

  不过张策没有直接将儒家彻底封杀,儒家的文化若是去除了糟粕,实际上还有其可取之处。

  仅仅三个月的时间,科举制度的内容便确定了下来。

  关于考试的范围,又召集了百家的代表一同进行商议。

  对于最终的结果,扶苏也有自己的想法。

  天下人都清楚,扶苏是更加的看重儒家,而这一次最终确定的科举制度的内容,儒家在其中只占了一成。

  在最开始确定内容的时候,张策就去拜访过扶苏,两人谈到了对这件事的看法。

  最终,扶苏被张策彻底的说服了。

  对于儒家,扶苏只是有着自己的执念而已。

  紧接着便是来负责此次科举的那些官员,与确定科举制度的内容相比,这件事情就要简单不少。

  每一科只需要挑出其中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来担任考官就可以了。

  又过了几日,大秦的第一次科举正式拉开了帷幕。

  张策的科举制度,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像明清时候一样。

  要想参加科举制度也并非全然没有门槛,首先就是要进行一个预备性的考试。

  在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都必须要接受当地知县主持的一个考试,也可以将其称之为县试。

  县试通过了之后再接受府试,只有府试及格了之后才能够去参加科举考试。

  紧接着便是院试。

  院试在科举制度中属于是初级考试,一般是在各地的州府中主持考试的,考官也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来自于翰林院或者是六部。

  院试分为两种,分别是岁试以及科试。

  岁试是要从童生中选出秀才,同时也要在原先的那些秀才中分辨出优劣进行奖惩。

  成为了秀才,成绩优秀的通过了科试才能够去参加乡试。

  乡试每三年会举行一次,考试的流程跟选秀才是一样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乡试会有专门的考场,紧接着才是会试和殿试,这两场考试才是最高级别的考试。

  会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殿试只不过是为了定下名次。

  会试由礼部来进行主办,一般要到乡试的第二年。

  参加会试的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举人,录取也只有几十人或者是几百人。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来主持的,有许多大臣和皇帝一起评阅他们的试卷。

  还有许多细节张策没法全部都记得,这些东西都需要一次次的实践来不停的完善。

  如今只是进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想要将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完美很明显是不现实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