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我的祖父是唐王

第23章 开发大商山的建设

  朱云飞在商山别院一住就是三天。

  这三天内,白天他都是在庄园药山,桑田,养殖场场地内跑。

  晚上就在庄园内查账,计算庄园的支出收入。

  三天下来,朱云飞已经有了想法。

  那就是要把大商山,打造成一座屯兵堡垒。

  其次,她也发现了商山存在的几个问题。

  那就是水源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大商山不缺水,上河和下河村的百姓,以及附近商山乡的村民,每到旱季都会因为争水发生械斗。

  究其原因,是因为村民们,没有利用大商山的水利优势。

  方圆上七百里的大商山山脉,横跨南阳多个县城。

  接连莽莽秦岭,山涧溪流众多。

  即便是大旱之年,溪水也不会断流。

  但附近几个村子,却常常因为水源,而争斗的原因,就是没有合理引渠灌溉和储水。

  经过实地勘察,朱云飞决定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

  那就是周边几个山谷,进行拦河筑坝。

  当朱云飞召集上河村里正孙云山,下河村里正谢安民。

  以及商山别院他任命的三大管事,赵大成,赵大山,王铁锤。

  提出要在商山之内,拦河筑坝之时。

  出乎预料的是,无论是赵大成,还是孙云山和谢安民,都表现兴趣缺缺。

  “殿下,体恤我等小民,老朽很感激。”孙云山是一位年仅六旬的长者。

  也是上河村孙氏家族的族长,上河村七百余人,有一半人口都姓孙。

  为此,孙云山在村里的威望,还是很高的。

  “只是拦河筑坝,对于上河村来说,完全就是劳民伤财之举。”

  孙云山这边话还没说完,下河村里正谢安民就接腔道。

  “孙老说的对,上河拦坝,下河遭殃,这可是血淋淋的教训。”

  “殿下的好意,我们心领了,小人代替村民们,感激不尽。”

  听到两人如此的反对,朱云飞也不由好奇的问道。

  “二老此话怎讲?”

  “殿下,还是小人来说吧。”赵大成见朱云飞问起,遂开口解释道。

  “大商山山高林密,溪流密布,其实一年四季,倒是不缺水。”

  “我们两个村子,以及附近的商山乡,以前为了防旱,也修筑过堤坝。”

  “但是,一旦遇到暴雨,山洪爆发,堤坝就会形成溃堤,从而导致山体泥石流。”

  “结果下游的农田淹没事小,村庄都会面临危险。”

  “为此,相比起缺水,堤坝的危害更大。”

  赵大成这话一出,朱云飞点头表示理解之余。

  遂开口笑道:“为何会出现这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问题所在吗?”

  面对朱云飞的询问,两位里正和赵大成等人对视一眼,还是赵大成开口说道。

  “山洪无常,洪流爆发,岂是堤坝所能拦阻的?”

  “那你们错了,山洪再大,还能打得过都江堰的水流?”

  朱云飞自信的笑道:“防洪储水,这是堤坝的基本功能。”

  “其次形成的水库,还能作为饮用水,或者养鱼虾。”

  “相比起危害,价值更大。”

  “我这几天走下来,发现商山外围土地肥沃,外山之上,都是黑土地,伴随红沙土。”

  “这种土质,要是伴随药材,种植红薯,玉米,土豆等农作物。”

  “将会产生成倍的经济效益,还能解决你们口粮问题。”

  朱云飞这些科技农业种田之法,完全是跨时代的产物。

  在赵大成几个人听来,无异于天方夜谭。

  “殿下,您说的红薯,玉米我们这里有吗?”

  商山附近的百姓,时代都是靠种植药材,养蚕和养猪羊。

  因为山中缺少耕地,根本没有水田,也就一些山谷之间,有一些水田。

  他们自然没有听说过红薯,玉米、土豆等物品。

  事实上这些农作物,在大明都是属于外来物种。

  虽然在嘉靖年间,西方来的传教士,以及航海商人。

  已经带来了红薯,玉米、土豆,包括辣椒等农作物。

  但这些外来物种,在大明朝却一直没有得到推广种植。

  目前也仅有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山区,有一些小范围的种植。

  传播慢的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等。

  加上朝廷的不重视,这些外来物种,得不到朝廷的推广。

  自然也就不值钱,产生不了经济价值,也就传播缓慢。

  事实上这些西方来的物种,历史上一直到乾隆年间,才在中原地区得到大面积种植。

  此刻,朱云飞突然说了出来,赵大成这些乡民。

  可谓是一头雾水,没听过完全正常。

  面对大家的疑惑,朱云飞为了说服众人,一本正经的说道。

  “红薯、玉米、土豆都是西洋人的食物,它们耐旱,极易种植和生长。”

  “非常适合山地种植,亩产最少可以达到七八石,甚至十石以上。”

  听到朱云飞这番天方夜谭的话,种了一辈子地的孙云山和谢安民,都有些哑然失笑。

  很显然他们认为朱云飞在胡说八道。

  在商山这样的山地区域,最好的亩产麦子,亩产也只有三石。

  两石收成都算是丰年产量了。

  一亩地产出七八石,甚至十石,这简直就是天荒夜谈嘛。

  “殿下恕罪,我等不是不信,实在是不敢想象。”赵大成见朱云飞的话,被大家当做了笑话。

  生怕惹朱云飞不快的他,连忙恭敬的解释了一句。

  “殿下饶恕,草民等失礼了。”众人这才反应过来,眼前坐的可是世孙殿下。

  于是纷纷起身请罪。

  “哈哈……”朱云飞摆手一笑:“这里不是王府,我们就事论事,那有什么罪不罪的。”

  “关于新农作物一事,先不提。”

  “今年也来不及种植,下半年我派人去广东、福建买些种子回来。”

  “来年种植后,咱们以事实说话。”

  见朱云飞如此说,众人这才陪笑点头。

  “现在要说的是堤坝之事,这是我来想办法。”

  “我会请水利方面的工匠来施工,另外我知道一种洋灰,坚硬度堪比石头。”

  “只要烧制出来,配上铁条,打好基石和梁柱。”

  “做好泄洪设计,保证不会决堤,至少可以在商山境内,打造十个灌溉水库。”

  “这事,还希望诸位尽量配合。”

  “也请诸位放心,本殿下可以承诺,绝对万无一失。”

  “若有任何危害和损失,我唐王府一律承担。”

  虽然大家听不懂,朱云飞口中的洋灰啊,铁条、基石等专业术语。

  但朱云飞前几天免除了村民,今年的秋税。

  这是不争的事实。

  如今朱云飞承诺,有损失他都会弥补。

  孙云山和谢安民两个里正,随即表态。

  “殿下为了我等乡民,老朽等定当说服村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