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黑市
第二天,吃过了早饭后,陆远就离开了家。
他今天的计划,除了抽时间把空间的几亩地尽快的给种上,还想去市里所谓的黑市转一转。
然后,最好能买点猪肉和大米白面,给父母他们和要回来的姐姐们都解解馋。
因为计划经济的年代,城镇户口的粮食是根据不同的人群进行定量供应的。
林区这边,通常每个月成人没工作的是27斤,普通上班的人员31斤,重体力劳动者45斤。
小孩12岁以前是15斤,12岁以后是27斤,上了初中高中每个月补贴五斤直到毕业。
而且是玉米面、玉米碴子等粗粮占比大。
细粮的面粉和大米,每人每月供应只有6到8斤。
豆油每人每月四两到半斤。
所以,平常日子里,家家户户还是以粗粮为主。
比如玉米面饼子,大碴粥,高粱米饭,苞米面粥,杂粮面馒头等等。
再加上肚子里没有油水,还要活动干活,人的饭量自然就变得极大,因此导致常常不够吃。
每到月初或年节时,粮店就会出现排队买粮油的现象。
陆远虽然刚重生不久,还没有到拿着粮本去粮店买粮的时候,但却对这些事情记忆犹新。
放细粮粗粮和豆油的都有专门的窗口开票,然后到收款员那块付款,再拿着收据到粮食员那领粮。
需要从家自带几个面口袋和油瓶或者油壶。
玉米面、大碴子、白面、大米,每样得占一个袋子。
如果口粮有剩余,可以用粮食换粮票,再用粮票买面食。
比如面包大饼子或麻花。
不过,种地的时间可以灵活掌握,黑市的情况却是未知莫测。
因此,陆远到了林业局以后,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把自行车收回了空间,然后就步行去了还是平房的火车站。
虽然现在的火车站内部环境有点简陋,几条长条的座椅却坐满了,还有很多或站或蹲的人。
很快,陆远捏着一块钱的票根,跟随着人流去车站后面上车。
瞧着冒烟的小火车头,窄轨的铁路,五节玩具一般的车厢,心里又升起了一些感慨。
这会儿的森林小火车,不仅担负着木材运输的工作,也是林区人主要的交通工具。
对于住在山上的人来说,这趟列车就是方便出行的“公交车”。
后面随着停伐以后,小火车也变身成为旅游专列或者被放进了公园里供游人参观。
等陆远上了其中一节绿色的车厢以后,下意识的环顾了一下车厢内的情况。
只见双人硬板的座椅可以坐两个人,左右坐四个人,中间走道还挺宽。
他刚刚找到了一个空位坐下,车内的广播就响了起来。
“各位旅客请注意,列车马上要发车啦!请大家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
听着这富有年代感的播稿语调,陆远不由想起一到春天的防火期,就会一遍一遍地广播防火的内容。
比如,“旅客们,林区大事,防火第一”“上山不带火,野外不吸烟”,“护林防火,人人有责”。
从青山林业局到市里大概二十多公里,如果是几十年后开车的话用不了多长的时间。
不过,这个年代的森铁小火车的速度比较慢,需要更久一些。
而且坐起来颠颠簸簸,不是很舒服。
但是,窗外的景致却很美。
仿佛在冰雪的童话世界里穿行。
陆远很是手痒的又想要拍照了。
可惜,无法再像在未来那样随时随地能掏出手机记录美好生活。
看来,只能想办法尽快的搞一台这个年代的照相机了。
几十分钟后,森林小火车吭哧吭哧喘着粗气,然后呲的一声喷出一口白雾,停在了市里的火车站。
相比于林业局,这里要繁华热闹多了。
毕竟是一座因林而建的森林资源型城市,管辖着10多个林业局,100多个林场,现在实力还比较雄厚。
一百货、二百货、工人文化宫、电影院、戏剧院、食品水产,市政府、招待所、职工医院等等,衣食住行,一应俱全。
而且,大马路上清雪工作做的比较到位,汽车和自行车也多了很多。
陆远大概记得的黑市位置,跟火车站有些距离。
因此,他很快摒弃了11路过去的想法,而是又取出了自行车。
等一顿猛蹬的到了某个胡同口,就看到了里面有一些鬼鬼祟祟的人,心里不由一喜。
没想到,还真被他顺利的给找到了。
陆远下了自行车以后,把围巾往上面拽了拽,只露出一双眼睛,然后才走了进去。
像他这样推着自行车的人有好几个,倒也不显得太过扎眼。
但是常在黑市混的,眼睛都毒着呢。
不说一打眼就看出来是熟客新客,能不能有购买力也能看的差不离。
一个穿着羊皮袄,戴着毛线帽子的中年男人主动上前来搭话,“爷们儿,你想换点啥?”
这个换字就很机智了,毕竟有的时候以物换物是被允许的。
陆远先是不动声色的打量了对方几眼,然后才开了口,“你有什么能换的?”
男人颇有自信的说了句,“那能换的可多了。”
陆远也没有再墨迹,直接问道,“大米有吗?”
一听是细粮,男人明显比刚刚紧绷多了,下意识的看了看左右,“有啊。你想换多少?”
陆远也瞄了瞄旁边,有没有人盯着他们,然后不答反问,“怎么换呢。”
男人沉默了几秒钟,才小声的说道,“七毛一斤。”
陆远知道现在粮食属于统购物资,除了粮食部门经营,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是不能涉足的。
虽然在黑市上倒卖粮食是违法的,但在利益驱动之下,肯定会有人铤而走险。
毕竟供应计划内的平价大米每斤一角三分钱,而黑市上的议价米要高很多。
他在没来之前也做好了心理准备。
但七毛钱一斤,在月工资几十块的时候,也真不算便宜了。
“贵了。”
男人压低了声音说道,“爷们。这担着多大风险呢,而且是好大米,真不贵了。”
陆远淡淡的说了句,“我再看看。”
然后,作势就要推着自行车继续往前面走。
男人急忙抓住了他的车把,“别啊。一切好商量。”
既然他们两个人,一个是假意要走,一个是诚心想卖,自然有商谈的余地。
之后,把价钱定在了六毛钱。
等到陆远跟着男人一起去附近验货取货的时候,发现对方还真没太吹牛。
除了大米白面的细粮和一些粗粮,还有白糖、布票、粮票等紧俏的物资。
最后,除了六毛钱一斤的大米买了十斤,他还买了两斤两块钱一斤的白糖。
“老弟,我姓赵,你叫我老赵就行,以后再缺啥少啥的就来找我啊。”
陆远通过短暂的接触,觉得对方头脑灵活,人还不错。
“也不用等以后了。我现在还想再买点猪肉。”
老赵立刻笑道,“猪肉啊。这个不瞒你说,还真有认识的,就是价格高点,得一块五六。”
副食店的猪肉,要有肉票,还要7毛6分钱,去晚了还不一定能买到。
因此,陆远没有丝毫犹豫的说道,“高点也没事儿,主要是不是好猪肉,带豆的可不行。”
老赵连连的保证,“这个你放心,绝对是好的,不是瘟猪肉。”
于是,陆远随后又通过他的介绍,买到了七八斤的五花肉。
一趟市里之行,来回的车费,还有买的这些东西,钱就花掉不少。
不过,现在自己是能花也能挣,陆远倒是一点都没心疼。
等回到了青山林业局以后,他没马上的回家,而是又进了空间里劳动了一番。
尤其,看着被铲出来的一垄垄还算笔直的地垄沟,很有成就感。
后来看时间差不多了,陆远才重新的穿戴好,出了空间。
买了这么多好东西,绑在后面的车架子上太过于显眼了,外表肯定要做一下伪装才行。
因此,当他骑回到自家那片儿的时候,谁也不知道麻袋里装的是什么。
即便有好信儿的打听问了两句,也被他搪塞了过去。
快要到家的时候,还碰到了隔壁院的孔老太太。
陆远对这位长寿的老太太印象挺好的,笑着叫人,“孔奶奶。”
老太太满脸褶子的笑着应了,“哎。陆老小回来了。你大姐二姐她们也刚回家不大一会儿。”
陆远立刻高兴的说道,“是吗。下来的还挺快,那我先回家了。”
孔老太太笑眯眯的挥了挥手,“赶紧回吧,孩儿。”
两个人在大门外的对话,声音不高不低。
但在屋里密切关注着外面的人也注意到了。
很快,屋门就被人推开。
一个穿着红棉袄,梳着两条麻花辫的姑娘走了出来,冲着推着自行车进院的陆远就喊上了。
“臭老小!你怎么才疯玩回来?不知道我跟大姐要下来啊?”
陆远见到了年轻俏丽的二姐陆霞,也是打心眼里开心。
“二姐,我能不知道你们要下来吗?还是我提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