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我不是汉灵帝

第98章 曹嵩入彀

  “今天你要么改弦更张,要么你们的渠就别修了!”

  “别修了!别修了!”

  行辕门口。

  黄琬的幕僚被百姓骂得难受,直接拔出佩剑。

  “你们要是再敢闹事,休怪我动武!”

  老者朗声道:“朝廷修渠,虽说有投入,但日后要靠豫州赋税来还,说到底还是豫州人花钱修渠,豫州人难道不能提建议了吗?”

  “你到底想怎样?”

  “渠水改道!”

  幕僚深吸一口气,收起剑。

  “我去回报太尉。”

  ……

  “胡说八道!”

  厅堂中,黄琬听完幕僚回报,也是气急,感觉葛陂的百姓也太过分了。

  当初不让修渠的是他们,现在吵着要修渠的还是他们。

  黄琬想了想道:“算了,告诉他们,给他们修一条支渠。”

  “是。”

  幕僚得到黄琬回复,继续和百姓谈。

  “不行,我们不要支渠,我们要干渠!”

  “渠水必须改道。”

  百姓们一听说有支渠,多数人已经准备退去,可忽然有几个人出面,叫嚣着渠水必须改道。

  幕僚感觉有别有用心之人裹挟百姓,命士兵抓捕。

  这一抓不要紧。

  忽然有一群人拿着锄头就和士兵打了起来。

  禁军一动兵刃。

  百姓们一时惊慌失措,抱头鼠窜,互相践踏死伤者不计其数。

  事后统计,混乱之中,死伤一千余人。

  汝南官员本就是袁隗门下,黄琬和袁隗一起修渠,黄琬进度更快,官员早就看不下去,于是据实弹劾。

  奏表送上去不久。

  葛陂百姓又去太尉行辕聚集,要求太尉行辕赔偿人命。

  黄琬命士兵驱散人群。

  当晚,有不明身份之人夜袭军营,杀害了几名禁军。

  第二日,禁军追查凶手,又和葛陂百姓争斗起来,双方各有死伤。

  汝南官员在一旁看戏,也不调解,奏表更是一日一报。

  百姓和禁军矛盾越来越深,逐渐演变成大规模械斗。

  ……

  雒阳北宫,德阳殿。

  秋风瑟瑟,四下寂静。

  皇帝坐在案几后,脸色阴沉。

  侍从通报,太子太傅袁隗到。

  袁隗快步走进殿阁,见皇帝脸色难看,案几上摆了一堆奏表,不觉眉头一皱。

  “把这些奏表拿给袁卿看看。”

  侍从送上奏表。

  袁隗展开一看,立即露出紧张表情,看完所有奏表,袁隗浑身颤抖。

  “袁卿,不想解释一下吗?”刘宏沉声问道。

  袁隗急拱手:“陛下,臣不知啊!”

  刘宏冷声道:“这件事不是你背后指使吗?”

  “不是。”

  说完这句话,袁隗心中更是忐忑,自己不发一言,底下人都知道帮自己党争,皇帝不是更忌惮。

  “陛下!”

  袁隗擦了擦汗:“这件事臣去处理。”

  “朕等你消息。”

  ……

  袁隗回到家,立即安排袁术去汝南,安排官员以大局为重,不要给黄琬找麻烦。

  袁术来到汝南,转达袁隗指令。

  当地官员都很震惊,认为这是打击黄琬的好机会,袁隗不该退缩。

  袁术只能好言相劝。

  “尔等之心,我叔父都知晓,可袁家一家独大,必遭忌惮,你们当以大局为重。

  “不管如何,先稳住局势,汝南是袁家根基,万万乱不得。”

  此时,有吏员急匆匆赶来,找葛陵县令报事。

  葛陵县令接到书信,吓得浑身发抖。

  袁术急问:“怎么了?”

  葛陵县令道:“打起来了,葛陂百姓和禁军打起来,太尉行辕已经被重重包围,乱民不下三万。”

  “什么?”

  袁术一下子站起来。

  “县里有多少兵马?”

  “三……三百。”

  袁术一屁股坐在坐席上。

  “汝南各地兵马能否赶来,可否从陈国、梁国调兵?”

  “还是上奏朝廷吧。”葛陵县令建议道。

  袁术深知,危机就是机遇,危机能博人眼球,如果能及时处理,必然能收获巨大人望。

  “我去看看。”

  袁术领着一众随从,以及汝南官员,一起来到鲖阳。

  只见远方,乱民不计其数。

  袁术感觉,还是上奏朝廷吧。

  ……

  “陛下,葛陂百姓无非是要求赔偿,不如出钱了事。”

  雒阳南宫,前殿。

  因为葛陂民乱之事,久不上朝的皇帝又被拉出来加班。

  光禄勋曹嵩说出解决方案。

  “给多少钱合适?”谏议大夫种绍问道。

  “满意为止。”曹嵩道。

  “百姓寻衅滋事,朝廷如果服软,岂不是滋长其气焰。”种绍质疑道。

  “那又如何,难道要出兵剿灭吗?”曹嵩反驳。

  袁隗拱手道:“陛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臣建议出钱赔偿,这钱臣可以出一部分。”

  刘宏感觉袁隗态度还可以,颔首道:“既然如此,就这样吧。”

  此时,尚书丁宫出列。

  “陛下,太尉黄琬引发民乱,按尚书台办法,应该予以革职查办。”

  此话一出,众臣议论纷纷。

  刘宏眼睛一眯,心忖丁宫不是曹嵩的亲家吗?难不成想让曹嵩当太尉。

  丁宫如果推举曹嵩,也属正常。

  最近刘宏不想发表太多意见,于是问桓典。

  “尚书令,你说呢?”

  桓典出列道:“事出有因,对黄太尉革职查办,有些过了,但他确实不适合主持挖渠事宜。”

  刘宏颔首道:“那让黄琬回朝吧,让他做司徒。”

  “不降反升?”

  桓典深吸一口气。

  刘宏没好气道:“朕不管了,外朝的事情你们定。”

  说完,刘宏起身离去。

  侍从道:“陛下先行离开,尔等自行商议。”

  众臣一脸尴尬。

  不过葛陂民乱之事,已经商议了大概,后面也好商量。

  皇帝不在,众臣乐得自在。

  众人感觉,黄琬还是简在帝心,于是商议定下,让黄琬回朝任司徒。

  至于太尉一职。

  汝南刚刚民乱,没人愿意去主持修渠,有些犯难。

  “我去。”

  曹嵩自告奋勇道:“渠不能不修,我去吧。”

  众人看向曹嵩。

  这时候能主动担事的人不多。

  丁宫道:“我看太尉一职,非曹光禄莫属。”

  “我也认同。”

  “就这样吧。”

  ……

  众臣议定,由朝廷出资赔偿百姓;免黄琬太尉,改任司徒;免曹嵩光禄勋,任太尉。

  奏表送到内廷。

  如此人事变动,内廷不敢自专,于是交给皇帝定夺。

  刘宏在宫中眉头紧锁。

  刚刚曹嵩送来一万金,刘宏不解其意。

  看到尚书台奏报,刘宏点了点头。

  “一亿钱买个太尉,曹嵩出手还真是阔绰。”

  ……

  曹嵩到任后,葛陂民乱自解,曹嵩因此收获大量声望。

  正当曹嵩高兴时,襄楷再次来访。

  曹嵩盛情接待。

  “多谢襄先生奇谋。”

  襄楷摆了摆手:“曹太尉,我该谢谢你,以后反对昏君之人,算有了主心骨了。”

  曹嵩一惊。

  “先生何意?”

  襄楷道:“曹太尉与乱民媾和,难道以为还有退路吗?今上多疑,又心胸狭隘,知道这事还能放过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