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过去,随着鉴武大会的持续进行,公主的讲话也流传的越来越广。
尤其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两句话更是引发了轰动和讨论。
华阳公主由皇宫内一个几乎小透明的角色迅速的成为民间舆论的中心。
经过刻意的宣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华阳公主,知道了她在武会上的那一番话。
上京迅速掀起了一股保家卫国的热潮,滞留下来的江湖武修也少了很多主动惹事,或者小事引起的矛盾冲突。
京城风气为之一清,搞得繁复的治安机构突然就闲了许多。
上京的官僚贵族子弟极其奴仆家将和来自全国的武修从来都是最难治的群体:权贵子弟聚敛钱财,挣蓄妓妾,收罗轻浮闲散人员,为非作歹。
江湖武修好勇斗狠、动辄刀剑相向,侠以武犯禁。
权贵子弟不敢管、江湖武修管不住。
再加上很多胡商及外国使节也是治安的一大隐患。
平时还算安稳,一旦时局有乱,这批人更难处理。
上京城负责治安的机构比较多,主要包括京兆府、长安县与万年县、左右金吾卫、御史台等等。
部门虽多,但职能各异,分工不同。
要在京城混,这写东西可是必须了解的。
孟沉舟闲来无事就开始收集这方面的信息,找了些资料来看。
这其中京兆府为上京最高行政机构,以尹、少尹为正副长官,负责整个京畿地区行政管理与社会治安。
由于上京人员构成复杂,什么人都有。
自古以来治理困难,往下就还要细分权责。
于是就有了长安与万年两县,县署就设在城内。
以朱雀大街为界,东为万年,西为长安所管,分别负责各自管区的行政与治安事务。
县令的职责就是:“养鳏寡,恤孤穷,审察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之疾苦”。
类似后世政府的民政局、法院、街道办什么的职权一锅烩。
具体到负责社会治安的官员是县尉,京县设置六名,这就是传说中的京城捕头。
有编制、有品级,属于正经官员。
只不过品级低了点,从九品。
这个级别管个屁啊,随便出来一个纨绔子弟都有可能是那家公府侯府伯府出身。
只有上特警部队了。
也就是左右金吾卫。
最高领导是大将军、将军等职,其职能是:“掌宫中及京城昼夜巡警之法,以执御非违。”
具体执行巡警任务的是其下属的中郎将府:“中郎将掌领府属,以督京城内左、右六街昼夜巡警之事。”
管的了吗?
管得了。
但是没啥用,金吾卫里到处都是勋贵子弟,平日低头不见抬头见的。
能放就放了,只要你不继续闹。
要是遇到特殊时期,也别怪兄弟不讲情面。
管的不彻底,跟彻底不管其实区别不大。何况这些少爷兵,哪能亲自巡街。
往下就又专门设置了左、右街使之职,仍隶属于金吾卫,但是不一定就是金吾卫内部分人来做,掌“分察六街徼巡”。
这个和后世的民警带几个辅警治安巡逻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京城全部都是一个个封闭的坊市,全城共划分为一百多个坊、两个市,坊市四周都是高墙,四面开门。
还是有条件搞好治安的。
多年前坊门还需要按时关闭时,由骑卒沿街传呼。
就是骑个马,一路喊。
后来改为天黑之后击鼓八百下就关门,半夜二点时击鼓三千下坊门再重新开启。
从皇城到外面的大街,到处都是鼓。
时间到了就敲,从皇宫开始,一路敲遍全城。
坊角、城门还有武候铺,各辖有数量不等的军士。
大城门百来人,小城门二十人,大坊市多的能有二三十人,小坊市就几个人。
当时还有宵禁,有街使率领骑士沿街巡逻,暗地里还有武士暗探监控。
一旦发生治安事件,则由武候铺负责抓捕,大事则由街使负责上奏。
现在架子都基本还在,不过宵禁都停了。
管理也就不那么严格。
御史台就比较狠了,本来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最高检。
由于御史台承担着受理天下冤状与案覆囚犯的任务,因此难免要与赴京上访民众打交道。
只不过这些大老爷懒得理你们这些升斗小民的鸡毛蒜皮。
我朝会之上拉下来一个京官多威风。
此外,其还负有分知京师左、右巡的任务,就是把京城划分成不同的区域,相当于片警。
由左巡使巡察城内,右巡使巡察城外,每月交换一次,任务是查处各自巡区内的不法之事。
月底则巡视大理寺、刑部、东西徒坊、金吾狱、县狱等部门。
看到这里,孟沉舟一阵头大,太复杂了。
朝廷也觉得过于“冗繁”。
于是本来由殿中侍御史充任的左、右巡使,后来也选择交给一些县尉充任。
左、右街使与左、右巡使是有分工的,前者主要负责街道,后者负责坊内。
另外在京城的东、西市也置武侯铺,驻有军士负责维持治安,至于交易事务则由市署负责。
在坊内发生的一般邻里纠纷,打架斗殴啥的情节较轻的,坊正一般调节调节就处理了,不一定惊动府县官员,能免则免。
少讼甚至无讼可是文人治理的理想状态,升官要考核的。
坊正掌管坊门钥匙,也有督察奸非的责任。
最后,对于长安城中黑社会性质的闲杂人员和帮会散修等等,朝廷可就不那么客气了。
大体上采取两种措施加以整治和消解。
一种是针对其中的穷凶极恶、影响太大的,采用镇压的手段。
大都是直接“棰杀”“杖杀”,目的就在于震慑这些恶徒,所谓“辄杀尤者以怖其余”,诛杀首恶,以儆效尤。
不过真有什么特殊情况,多杀点也没人说什么。
一般的违法行为大多还是打板子,什么杖八十、杖三十之类的。
另一种措施就是采取将这些人收编入军。
这样做既解决了此类人员的生活之虞,也满足了有人想建功立业的愿望,在神策军中此类人员尤多。
公主的言论首先受益的就是这些人,工作轻松多了。
这些人遍布京城各个角落和阶层。
也同时把这些消息毫无死角的传遍上京,引起更大范围的讨论。
普通老百姓和底层就觉得和亲这事吧,有损国威。
谁提出来谁就是奸臣。
上层也有部分人赞同这个观点,他们本来就反对这种做法。
饮鸩止渴而已,不解决根本。
然而还是有相当数量的人对此不置可否。
我家大业大,分分钟挣这么多钱。
不和亲,你要发动战争吗?那我还怎么安享富贵?
虽说打起仗来也许有机会上下其手,但也有风险啊。
最后就是赞同和亲的那部分人。
其实也不是怂,国力衰退是现实。
不和亲,那就有战争的风险。
你一不去前线卖命,二不出钱粮物资,光在那喊有什么用。
但是现在舆情汹涌,暂时没谁敢出这个风头。
这时间,再提和亲估计能被唾沫星子喷死。
民间和朝臣不提这个茬,压力就直接来到最顶层——皇帝那里。
老皇帝也不禁奇怪,这一直安安分分的华阳公主怎么会突然闹出来这一出。
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有人给支招了。
不过暂时没有任何动作,也没有看出任何的倾向。
倒是雍王急匆匆的赶来找公主:“华阳,华阳!为兄找你有要事要谈。”